

軟
骨
魚
類
200
鱝科
Myliobatidae
體縱扁,部分種類胸鰭前部分化為頭鰭
(cephalic fins)
,位於頭前吻瑞兩側或下方,頭
與胸鰭相連形成菱形的的體盤;眼中或大型,
眼後具噴水孔;口開於體腹側或正前方,齒細
小排列成一列或齒板狀分布於上下顎;具一小
型背鰭,不具臀鰭,尾部細長鞭狀,不具尾鰭;
體表光滑不具盾鱗;常具尾棘。全世界有
3
亞
科
7
屬約
37
種(
Nelson, 2006
),臺灣分布
6
屬
11
種(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5
)。
鱝科為中大型的大洋性魟鰩類,各大洋
區均可見其分布,為中表層的擅泳魚類。食性
可分為濾食性的蝠魟類
(manta rays and mobula
rays)
與以甲殼類和貝類為食的燕魟類
(eagle
rays)
,部分種類有群聚的習性。
納氏鷂鱝
Aetobatus narinari
(Euphrasen, 1790)
中文俗名
:魴仔、燕仔魟 ( 臺東 )、
花燕子 ( 澎湖 )、烏燕仔魴 ( 澎湖 )
棲地分布
:分布於熱帶和暖溫帶的印
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臺灣沿海均
產。熱帶和暖溫帶近海底棲魚類,利
用翅膀狀的胸鰭能自由翱翔於水中。
主食軟體動物貝類,對貝類養殖危害
大,亦食魚、蝦及蠕蟲等。可利用下
頜板狀齒挖掘沙中貝類,並借鋪石狀
板齒磨碎貝殼,可能借口底乳突分離
貝殼與肉。尾刺有毒腺。
漁具漁法
刺網、定置網。
漁業季節
常可混獲,無特定漁期。
英文名
:
Spotted eagle ray
體表具明顯白色斑點
具尾棘
左右頭鰭在吻端癒合
且在中部突出
海水
漁撈
在礁區遨遊的納氏鷂鱝
最大體長
330cm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