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97 499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97 499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297

海鱺科

Rachycentridae

Scombropidae

Rachycentridae

身體延長而近於圓柱狀。頭部平扁而寬;

口裂端位,前上頜骨不能伸縮,上頜骨末緣僅達

眼眶前緣下方。上下頜具絨毛狀之寬齒帶;鋤

骨、腭骨及舌面均具齒。眼小,有狹窄的脂性眼

瞼。體被小圓鱗,埋於皮膚之下;側線在前方略

有彎曲,尾柄兩側無隆起稜脊。有擬鰓;鰓膜不

相連,並在喉峽部游離;鰓被架

7

;鰓耙短狀。

第一背鰭硬棘

6-9

根,短小而分離,可收藏於槽

溝中;第二背鰭硬棘

1-3

根,有鰭膜相連,後接

軟條

26-33

根,基底較長,前方鰭條高,似鐮刀

狀;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但較短,硬棘

2-3

根,

軟條

22-28

根;尾鰭深凹入;胸鰭低位,小形而

呈尖銳狀;腹鰭位於胸鰭基底之前。脊椎骨數

25

節。最大體長可達

150

公分。全世界僅

1

1

種,即是海鱺(

Rachycentron canadum

)(

Nelson,

2006

;臺灣魚類資料庫

, 2015

)。

廣泛分布於全球溫暖水域(東太平洋除

外)。臺灣主要分布於東部及南部海域。臺灣

南部及澎湖已有人工箱網養殖,經濟價值非常

高,以生鮮、冷凍或煙燻等方式販售。

日行性之洄游魚類。幼魚時,外形及姿

態酷似長印魚,會隨著大型的鯊、魟等魚種一

同游動,以大型魚吃剩的碎屑為食;隨著成

長,身上花紋會變淡,食性也漸轉為掠食性,

以大洋性之小型魚類、烏賊及甲殼類等為食。

活動之水域極廣,棲地多樣性,舉凡沙泥底

質、碎石底部、珊瑚礁區、外海的岩礁區、紅

樹林區、有殘木等漂浮物的沿海地區或是有

漂流與靜止目標的外海地區等皆可見其蹤跡,

甚至偶可見於河口區。

海鱺

Rachycentron canadum

(Linnaeus, 1766)

中文俗名

:海麗仔、軍曹魚、海龍魚、黑魽、

鱺魚 ( 澎湖 )、紅目鱺 ( 澎湖 )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東太平洋區除外。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之

澎湖均有分布,尤以東部海域產量最多。活動之水域極廣,棲地多樣性,舉凡沙泥底質、碎石

底部、珊瑚礁區、外海的岩礁區、紅樹林區、有殘木等漂浮物的沿海地區或是有漂流與靜止目

標的外海地區等皆可見其蹤跡,甚至偶可見於河口區,而除了大陸棚區外,在大洋中亦可見其

蹤跡。一般深度為

0-1200

公尺。

漁具漁法

一般以拖網、刺網、一支釣

及延繩釣捕獲,已可人工養殖。

漁業季節

全年皆產,春、秋季味美。

英文名

Cobia

身體側扁

背鰭無鰭膜相連,而個自獨立

頭部縱扁

海水

漁撈 養殖

最大體長

200cm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