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1
石鯛科
Oplegnathidae
Kuhliidae
Oplegnathidae
湯
鯉
科
石
鯛
科
身體呈卵圓形到長橢圓形,稍側扁,體輻
高。口小不能伸縮,齒癒合成強而有力的鳥喙
狀齒板;但幼時之齒為門狀齒;鋤骨及腭骨無
齒。體被小型櫛鱗;側線單一且完整,依背緣
彎曲。背鰭單一,連續,鰭基長,硬棘部較軟
條部低;臀鰭具
3
棘,和背鰭軟條部相對;腹
鰭在胸鰭基底略後,有腋鱗;尾鰭截平或凹入。
全世界計
1
屬
7
種(
Nelson, 2006
),臺灣紀
錄
1
屬
2
種(
Shen et al., 1993
)。
分布於印度
-
太平洋區海域。主要棲息於
岩礁或珊瑚礁海域。屬於肉食性,具堅強之齒
板,可輕易的咬碎貝殼類的外殼,以底棲性無
脊椎動物,如甲殼類或小魚為食。
為受歡迎的釣遊魚種,因警戒性較高,
具有尖銳的喙可以把釣線咬斷,並擅長躲藏於
磯岩間,所以相對於其他魚種,釣到石鯛的
難度也相當高,因此日本的釣友稱石鯛為『磯
釣之王』。
條石鯛
斑石鯛
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Oplegnathus punct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中文俗名
:海膽鯛、黑嘴、硬殼仔、海膽竹 ( 臺東 )、
番羊矮仔 ( 澎湖 )
中文俗名
:斑鯛、黑嘴、硬殼仔、石鯛 ( 臺東 )、
番羊矮仔 ( 澎湖 )
棲地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臺灣、中國
大陸沿海、韓國、日本及夏威夷群島等沿岸。
臺灣分布北部、東北部、東部、西部、南部及
澎湖海域。溫熱帶沿近海魚類,棲於岩礁區;
幼魚隨著海藻漂移。一般深度為
10-100
公尺。
棲地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夏威夷
群島、關島、澳洲、菲律賓、臺灣、日本,
及中國大陸沿海等。臺灣北部、東部、西
部、南部及離島之岩礁,珊瑚礁區皆產。
溫熱帶沿近海魚類,棲於岩礁區;幼魚隨
著海藻漂移。一般深度為
20-100
公尺。
漁具漁法
主要漁法為拖網、延繩釣及一支釣。
漁具漁法
主要漁法為拖網、延繩釣及一支釣。
漁業季節
全年皆產。
漁業季節
全年皆產,春初至秋初味美。
英文名
:
Barred knifejaw
英文名
:
Spotted knifejaw
體側具多條黑色橫帶,隨著成長而消失
體側密布大小不一的暗色斑點,
隨著成長而逐漸消失
口部周圍隨著成長
逐漸轉黑色
口部周圍隨著
成長逐漸轉白色
海水
漁撈
海水
漁撈
最大體長
80cmTL
最大體長
86cm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