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
骨
魚
類
392
鸚哥魚科
Scaridae
身體呈長橢圓形而略側扁,但體型及體色
有隨成長而改變之現象。吻呈圓鈍形。口小,
端位,不外突也不可伸縮;唇厚。頜齒癒合成
上下各二片之鳥嘴狀齒板,咽喉部具強硬之咽
頭齒。體被大型鱗;側線後部中斷或少數連續。
背鰭單一,具
9
根硬棘及
10
根軟條;臀鰭具
3
根硬棘及
9
根軟條;尾鰭隨體長之增大而由
圓形或新月形變為雙凹形,上下葉或延長如
絲。全世界約有
10
屬
88
種(
Nelson, 2006
),
臺灣紀錄
7
屬
33
種左右(臺灣魚類資料庫
,
2015
)。
鸚哥魚科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熱帶及亞熱帶
海域。主要棲息於岸邊珊瑚礁區或岩礁區。日
行性,晝間於礁區間穿梭覓食,夜間則躲於礁
體或岩塊下睡覺,有些種類會分泌黏液繭將自
己包裹起來或封在洞口,藉著黏液特殊的味道
來防止掠食者,如鯙類等的攻擊,有的會鑽入
砂中避敵。雜食性,以珊瑚之共生藻及小型無
脊椎動物為食,而其磨碎珊瑚後之排泄物含砂
量高,即是珊瑚礁區細砂沈積的重要來源。大
多數鸚哥魚具有由雌變雄的性別轉變,體色也
會伴隨性別轉變而變化。包括雌魚及未經性轉
變的成熟雄魚,稱之『初期型魚相』;性轉變
後之成熟雄魚期,稱之『終期型魚相或次級雄
魚』,因體色偏綠色調,通常被俗稱為『青衣
或綠仔』。
隆頭鸚哥魚
Bolbometopon muricatum
(Valenciennes, 1840)
中文俗名
:鸚哥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印度
-
太平洋區海域,
西起紅海及東非,東至美屬薩摩亞及萊
恩群島,北至日本八重山與維克群島,
南至澳洲大堡礁與新加勒多尼亞。臺灣
東部、南部、澎湖、綠島及蘭嶼海域均
有分布。稚魚發現於潟湖;成魚則群游
於礁灣或珊瑚礁外圍的海域。一般深度
為
1-30
公尺。
漁具漁法
農委會已於 103 年 7 月 1 號起
公告將其列為珍貴稀有(Ⅱ級)
保育類野生動物。已列為禁止
捕捉的保育類動物。
漁業季節
全年皆產。
英文名
:
Green humphead parrotfish
頭背部隨著成長逐漸向前
隆起而達吻部上方
體色一致為綠褐色
海水
漁撈
有些鸚哥魚會躲在礁石下睡覺,並且會吐
成繭狀的外包膜包裹自己,以隔絕氣味
隆頭鸚哥魚
的齒型,齒
板外表面有
顆粒狀突起
最大體長
130cm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