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4 499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4 499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4

臺灣四面環海,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水產資源異常豐富,所有的海洋生物約有

1.3

萬種,其中的魚類數已記錄到

3,130

種,粗估為全球總魚種數的十分之一,甲殼類

的蝦蟹亦高,主要是臺灣有較多的魚類及甲殼類分類學家在努力從事調查、採集及

發表報告的緣故。反之,其他類群的海洋生物則因分類的人力及物力不足,也就無

法記錄或發現到較多的種類。海洋物種多樣性高,自然出現在市場上供消費者選購

的海鮮種類也就等比例的增加。這也使得台灣常見的食用魚、介、貝、藻類種數可

多達

300

種以上,遠比起一般溫帶或大陸國家的海產品種類要多,特別是臺灣是捕

魚大國及海鮮王國,年捕獲量居全球第

20

,消費量為第

12

名,如除以人口數則躍

居於全球第四。然而在我們享受這個豐富的海鮮之時,也相對地應對海洋及漁業的

永續盡一份責任,特別是當全球的海洋漁業資源正日益枯竭,如再不努力去復育及

保育,則可能到了

2048

年,海洋將會面臨無魚可捕、無魚可吃的窘境。

全球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及漁產量其實早自

1990

年代起即已開始衰退。其原因,

已被公認為是由於人為因素的過度捕撈、誤捕、棲地破壞、汙染、外來種為主,影

響更深遠的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水溫升高及海水酸化亦正在推波助瀾、虎視眈眈。由

於要釐清這些破壞的原因究竟是孰輕孰重,以便能對症下藥,推動有效的復育政策

非常困難。因此為今之計,也只有本著預防原則,先從

(1)

限漁,即限制捕撈,包

括漁期、漁法、魚種、漁場及捕獲總量等不同方式去限制;或

(2)

劃設海洋保護區,

如漁業資源保育區或禁漁區;以及

(3)

推廣海鮮指南,呼籲消費者盡量去避免選購

資源量已大幅減少的種類。要達到上列目標,首先須要有正確的魚種鑑識及漁獲統

計資料為基礎。

感謝漁業署能委託我們編撰這本圖鑑的計畫,得以邀請目前國內分類的專家群:

包括海藻張睿昇、珊瑚鄭明修及塗子萱、貝類邱郁文、頭足類何瓊紋、蝦類陳天任、

蟹類何平合、棘皮動物趙世民、軟骨魚類莊守正、硬骨魚及兩爬類的邵廣昭及林沛

立共同來撰寫。本計畫的前

2-3

個月由研究人員前往各地魚市場或海鮮店,特別是

近年來政府推動的一些觀光魚市場,蒐購目前市面上常見經濟性或應予補充之水產

生物物種之標本及相關資料,予以拍照並撰寫文字內容,此些物種也包括部分常見

編者序

PRE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