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5
臭肚魚科
Siganidae
Scatophagidae
Siganidae
金
錢
魚
科
臭
肚
魚
科
臭肚魚因以藻類為食,一般漁民在清理
魚肚時常常會聞到海藻發酵的味道,甚是難
聞,因而有『臭肚仔』之稱。以前取其諧音而
命名為『臭都魚科』,現正名為『臭肚魚科』。
體呈長卵圓形,極側扁。頭小。吻略尖突,或
突出而呈管狀。口小,不能伸縮;頜齒一列,
門狀齒,排列緊密;鋤骨、腭骨及舌上均無齒。
體被極小之圓鱗,不易脫落;鰓蓋骨及頰部亦
被鱗;側線單一且完全,高位。背鰭單一,硬
棘部與軟條部間具缺刻或不明顯;胸鰭圓形;
尾鰭內凹或叉形。全世界計
1
屬
22
種(
Nelson,
2006
),臺灣紀錄
1
屬
12
種(臺灣魚類資料庫
,
2015
)。
暖水性近岸小型至中大型魚類。幼魚大都
成群棲息於枝狀珊瑚叢中,以死珊瑚枝上的藻
類為食,有的則待在混濁的紅樹林區或河口區
成長。成魚則成群洄游於珊瑚礁區,有的則生
活於混濁的河口或港口區。日行性魚類,以藻
類為食。在大部分地區屬遊釣性之高經濟食用
魚類,但需小心的是本科魚類背鰭、腹鰭及臀
鰭之硬棘具有毒腺,被刺後會引起劇痛。
臭肚魚在休息或受驚嚇時體色會變黯淡
銀臭肚魚
Siganus argenteus
(Quoy & Gaimard, 1825)
中文俗名
:臭肚、象魚、象耳 ( 澎湖 )、
臭肚仔 ( 澎湖 )、羊矮仔 ( 澎湖 )
棲地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
-
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至日本
南部,南至澳洲東部。臺灣主要產於東部、蘭嶼、綠島與南部海域等。暖水性魚類,常形成小群
體棲息於朝海的珊瑚礁區或岩礁區。稚魚則生活於大洋中,並朝礁區移動。一般深度為
5-40
公尺。
漁具漁法
以一支釣、刺網等漁法捕獲。
漁業季節
全年皆產,冬季味美。
英文名
:
Streamlined spinefoot
體側密布小黃點
尾鰭深叉形
海水
漁撈
最大體長
40cm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