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
骨
魚
類
408
刺尾鯛科
Acanthuridae
身體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側扁;尾柄細而
有力。口小,端位,具一列密生的門齒狀之齒
或細長的刷毛狀齒。體被小櫛鱗,有部份固生
於皮膚,使表皮粗糙如砂紙,故中文又名 「粗
皮鯛」;側線完整。背鰭一枚,連續且基底
長;尾鰭凹形、新月形或截形。尾柄部有一至
數枚之硬棘或骨板,有時退化或消失。全世界
計分為
2
亞科;刺尾鯛亞科
(Acanthurinae)
及
鼻魚亞科
(Nasoninae)
,共
6
屬約
80
種(
Nelson,
2006
),臺灣紀錄
2
亞科
6
屬
41
種(臺灣魚
類資料庫
,2015
)。
廣泛分布於地中海外之熱帶及亞熱帶的海
域。主要棲息於沿岸潮池、浪拂區到深遠數十
公尺之岩礁及珊瑚礁區,是淺水珊瑚礁區中最
顯眼且數量較多的魚族之一。日行性,夜間避
棲礁穴。大部分魚種為食底藻類的草食者,但
亦有以浮游動物為食或濾食碎屑者。稚魚漂浮
期甚長,藉著長期且長距離的漂送,使得本科
魚類有較廣泛的地理分布。
肩斑刺尾鯛
Acanthurus bariene
Lesson, 1831
中文俗名
:粗皮仔、黑點粗皮鯛、紅皮倒吊、
倒吊 ( 臺東 )
棲地分布
:分布於印度 - 西太平洋區,
自馬爾地夫至西太平洋。臺灣分布於
東北部、東部、南部、澎湖、小琉球、
綠島及蘭嶼等。主要棲息於清澈而面
海的礁區斜坡,棲息深度一般在 15
公尺以下,有時可達 30 公尺以下,
單獨或成對出現。幼魚則活動於水淺
且有遮蔽的礁區,通常是在軟珊瑚之
間,深度在 0-3 公尺處。
漁具漁法
一般以刺網、一支釣、
延繩釣等捕獲。
漁業季節
全年皆產。
英文名
:
Black-spot surgeonfish
眼後 1 個圓斑
肩部具橘色橫帶
尾柄棘處黑色
海水
漁撈
三三兩兩的雙斑櫛齒刺尾鯛巡遊於礁區
最大體長
50cm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