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棘
皮
動
物
164
最大體長
海膽(
Sea urchins
)分成兩大類,一類為
正型海膽,有一圓形或橢圓形的殼,外具長刺
或粗刺,大多生活在礁岩海域,多為穴居或自
由活動。另一類為歪型海膽,身體扁平,刺細
小呈毛刺狀,多躲藏在沙地中,晚上才出來覓
食,俗稱為海老鼠。歪型海膽中有一些身體極
扁平,像餅乾一般,俗稱為餅乾海膽。
海膽類
這科海膽大多短刺,在海底自由活動。膽
殼鰓部凹口
(Gill notch)
深且明顯,步帶板上的
管足孔
3
對或更多。具有腺囊叉棘
(Globiferous
pedicellariae)
,腺囊叉棘密生或大型。
白棘三列海膽
Tripneustes gratilla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馬糞海膽
棲地分布
:岩礁及珊瑚礁區,潮間帶到水深
5
米。主要以藻類為食。
漁具漁法
以鐵鈎勾取或徒手採集。原本
數量豐富,但近年過度採捕,
數量已銳減。
漁業季節
5~6 月生殖腺較飽滿。
英文名
:
Hairy urchin
10cmDW
海膽進行體外受精,在生殖季,雌雄海
膽會將精子卵子排出體外,在海水中受精。幼
蟲需在水中漂浮約
2~3
週,再下沉到海底變成
小海膽。我們在海膽壽司上所看到的白色或橘
色的東西,就是海膽的卵囊或精囊。
大多數海膽以海藻為食,或以動物殘骸、
藻類碎片為食,是海底重要清道夫。許多種類
的海膽可適度調節藻類數量,讓珊瑚的幼蟲有
空曠的棲地附著。穴居型海膽死後的洞穴,常
提供其他生物躲藏,大大地增加了生物多樣
性。由於海膽密度太低或數量太少會造成無法
成功受精,讓族群快速消失或減少。海膽的採
捕利用需審慎評估,否則會對當地海洋生態造
成重大影響。
全世界約有
1200
種海膽,臺灣海域約有
100
種。臺灣海域目前有
3
個經濟種:白棘三
列海膽(俗稱馬糞海膽)、口鰓海膽、紫海膽。
背上及體側有短刺,身上常覆蓋有藻類,
有多種體色
海膽
海水
漁撈
徒手
毒棘海膽科
Toxopneust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