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軟
骨
魚
類
192
鱟頭鱝科
Rhinidae
頭部寬且鈍圓,吻短,頭呈縱扁;口裂腹
位,彎曲呈波浪狀,齒珠狀大型;頭部與胸鰭
相連,但不往前延伸;具兩枚背鰭,背鰭大且
高;尾部發達,似鮫類;體背具不規則的顆粒
與特化的皮齒,於眼眶上緣與頸背部具大型瘤
狀突起,體色背部多呈深棕色,具白色或棕色
斑點,腹部呈白色。全世界共計
1
屬
1
種(臺
灣魚類資料庫,
2015
)。
波口鱟頭鱝為棲息於沙質、泥質性海底的
底棲性鱝類,最大體長可達
3
公尺,分布於太
平洋西岸與印度洋沿岸海域,以甲殼類與貝類
為主食,特化發達的齒與下顎可輕易的咬碎外
殼進而捕食,臺灣海域少,可被定置網或拖網
混獲,經濟價值不高,但因其特殊的外型,為
大型水族館常見的觀賞用鱝類。
波口鱟頭鱝
Rhina ancylostoma
Bloch & Schneider, 1801
中文俗名
:飯匙鯊、鱟殼鯊(澎湖)、圓頭龍文(澎湖)
棲地分布
:分布於紅海、印度洋、印尼、
澳洲東北部、中國南海和東海南部,臺灣
產於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具漁法
拖網、定置網。
漁業季節
偶被漁獲。
英文名
:
Bowmouth guitarfish
頭背具大型瘤狀突起
體表密布具暗色緣之白色圓點
海水
漁撈
頭部與鱟極為相像,故有「鱟頭鱝」之稱
最大體長
300cm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