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Image
Table of Contents Table of Contents
Previous Page  275 499 Next Page
Information
Show Menu
Previous Page 275 499 Next Page
Page Background

275

尖吻鱸科

Latidae

身體延長而側扁。兩頜、鋤骨和腭骨均具

呈絨毛狀齒,舌上有或無齒。前鰓蓋骨下緣具

棘,或無。體被櫛鱗,側線完全。背鰭並不完

全分離,若分離,在分離處有

I-II

游離硬棘;

臀鰭硬棘細長;尾鰭圓形。脊椎骨數

25

。本科

屬新鰭亞綱鱸形目,全世界目前描述有

2

8

種(

Nelson, 2006

),臺灣紀錄有

2

2

種(

Shen

at el., 1993

;臺灣魚類資料庫

, 2015

)。

大多數為純淡水魚類,少數為沿海中大

型魚類,通常活動於汽水域,並可進入淡水

域。肉食性魚類,以水生昆蟲及小型魚介貝類

為食。

尖吻鱸

Lates calcarifer

(Bloch, 1790)

中文俗名

:金目鱸、盲槽、扁紅目鱸

棲地分布

:主要分布於印度

-

西太平洋沿岸之

半淡鹹水域,西起阿拉伯灣,北至日本,南至

澳洲北部。臺灣西部及南部有分布。為熱帶及

亞熱帶沿岸海域魚類,棲息於岩岸礁石與泥沙

交匯處,而常活動於半淡鹹水水域,亦會溯入

淡水河川。一般深度為

10-40

公尺。

漁具漁法

主要為人工養殖。

漁業季節

全年皆產,春初至秋末味美。

英文名

Barramundi

身體各處及各鰭皆無斑點

上頜後達眼後緣之後

05000

海水

養殖

尖吻鱸在強光照射之下,眼睛呈金黃色

的反光,所以有「金目鱸」之稱

最大體長

200cmTL

Latidae